公衛/醫療/農業界的致命美意: 智財眼鏡看蓋茲基金會
By HUNG Chao-Kuei on Tuesday, February 9 2010, 11:42 - Permalink
在 STS 的 mailing list 上看到這則新聞: 「10年3200億 比爾蓋茲捐錢研發疫苗」。 但自由時報的報導只有歌功頌德, 卻完全沒看到蓋茲公衛/醫療/農業美意的爭議面。 如果戴上智慧財產權眼鏡, 你可以得到立體的影像: 基金會其實是比爾蓋茲的另一個事業; 但這次其他人要為蓋茲付出的代價, 不只是口袋裡的錢, 而可能是長期的生計甚或生命。
早在 2007 年 (也許更早), 洛杉磯時報就曾 深度報導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引發爭議的行為。 基金會一方面針對某些疾病救助落後國家, 另一方面卻對於在同一地區製造大量污染的石化等等重工業 (因為這些工廠在先進國家無法通過環評) 毫不避諱地大手筆投資。 面對外界關於投資道德的質疑, 基金會或者不回應, 或者表明無意處理。 世界上許多其他慈善基金會已經開始用道德標準篩選投資標的, 以鼓勵環保﹑ 人道的企業; 但比爾蓋茲的基金會, 卻堅持抱持著與此趨勢格格不入的態度。
再看看一篇專業學術論文的白話版。 TropIKA 是一個熱帶疾病研究社群, 致力於降低貧窮國家的傳染病等等公衛議題。 刊載在 TropIKA 的文章 : TropIKA: The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s grant-making programme for global health (也請參考 All controversy is good controversy ... perhaps) 指出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的一些爭議:
- 不只捐錢, 也積極地設定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議題, 例如在中低收入國家鼓吹私部門的保險產業。 但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 這是在替誰鼓吹特定議題呢?
- 建構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 不透明的﹑ 缺乏責任歸屬的人際網絡。
- 對於各項計畫的獎助決策不透明﹑ 欠缺公開的標準。
- 過於強調創新研究; 排擠從社會面向﹑ 採用既有技術改進公共衛生的工作。
- 忽略兒童疾病。
當然, 像比爾蓋茲這樣的人, 不論做任何事, 都有人會雞蛋裡挑骨頭。 不過這些學者並不是像格主這樣的反微軟份子; 他們提出的質疑也並不是雞蛋裡挑骨頭。 如果我是比爾蓋茲, 最簡單的回應, 就是強調將朝透明化努力, 並邀請專家就這些問題公開討論, 看看是否有些地方 (特別是決策) 需要改進, 那些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公衛議題。 不過同一文中引用的官方回應卻... 很官樣文章, 等於沒有回應。
特別有趣的, 卻是基金會對於 「智慧財產權」 相關議題的積極 "援助"。 洛杉磯時報那篇已談論到基金會所支持的高價專利藥品, 不僅無法幫助窮人, 甚至阻止了低價藥品上市。 (也請見 「藥品專利殺人」 一文) 然而當人道援助與智慧財產相抵觸時, 基金會顯然選擇了犧牲前者, 選擇了捍衛基金會的 "合作夥伴" 的權益。 (見該文引用的基金會回應。)
如果這樣的決定, 可以用 "不得已的掙扎選擇" 來解釋, 那麼基金會積極介入的基因改造食物議題, 又該如何解釋呢?
基因改造食物一直是一個備具爭議的話題。 一方面它為農產品帶來多產﹑ 營養﹑ 抗災 (蟲/旱/藥/...)﹑ 保存﹑ 環保 (分解有害物質)﹑ ... 等等光明的前景; 另一方面它也引起破壞生態平衡﹑ 科技集權不利貧窮國家等等疑慮。 丹麥一個關注基因科技倫理問題的 NPO/NGO, 有一篇很清楚的 白話概論, 讓格主從一無所知變成稍有概念。 另一方面, 長期關心環境問題及第三世界問題的團體, 則傾向協助小農採用適當科技發展有機農業, 傾向避免基因科技。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 如果你可以主導比爾與美琳達蓋茲基金會, 你會選擇那一條道路呢? 如果你真心相信基因科技才是正解, 那麼是否可以這麼做呢? (1) 成立一家基因科技公司, 獨立於基金會之外, 以營利方式運作, 以免瓜田李下落人口實 (如果你認為有利可圖), 或者 (2) 用基金會的錢所研發的技術, 一律釋放至公領域 (如果你認為這純粹是在做善事, 賠錢的機率高於賺錢)。 但是基金會卻選擇了 以百倍於贊助適當科技的力量, 來贊助基因研究。 哦, 對了, 洛杉磯時報那篇還提到: 某些補助申請表格強調基金會希望接受補助的單位/學者: 「對於智慧財產權的行使, 應與基金會採取一致的態度, 以便讓開發中國家能以合理的價格取得。」 (請在該頁搜尋 "consistent")
最近基金會聘任 Sam Dryden 為農業發展部長。 "Gates Foundation throws its lot with agribusiness" 與 "Gates Foundation = Monsanto" 兩文詳細介紹 Sam Dryden 的背景, 並分析基金會此舉的意義。 簡單地說, 他長期服務於/投資基因科技公司﹑ 參與世界銀行農業相關政策決定﹑ 活躍於國際關係舞臺。 基金會選擇這樣的人才, 而不是選擇長期與形象良好的 NPO/NGO 合作﹑ 或與農夫接觸的人才, 這樣舉動已經很明白地反應出基金會的基本價值﹑ 基金會心中的真實優先順序。
我最感興趣的, 卻是從智慧財產權的角度去看這個聘任案。 Sam Dryden 先前所服務的生化公司 Monsanto, 其行為充滿了爭議。 Monsanto 曾經收購一項技術: 防盜版種子。 就像 DRM 遙控數位枷鎖 企圖在產品裡埋入替廠商服務而不是替消費者服務的機關, 以防止數位內容被盜版一樣, 這個技術可以讓作物失去生育能力。 如果搭配其他基改技術, 這可以迫使農夫不斷地回來向廠商買改良版的種子。 (我突然想起八年前談論 MS Office 毒癮的 「鴉片戰爭外傳」 一文, 可以加入這個梗。) 在輿論壓力下, Montanto 承諾不將此技術商業化。 讀完維基百科的這一段, 突然有一種找到最後一塊拼圖的感覺。 再讀一次, 又看出一個細節: 如果不是商業行為的話, 就不在承諾範圍之內了。 換句話說, 如果捐給 專利聯盟, 再由他們去商業化, 就與 Monsanto 無關...
我雖然長期挑戰微軟, 卻從來不曾認真研究過比爾蓋茲﹑ 批評過他個人﹑ 談論過他的慈善基金會。 對事不對人, 讓大家知道微軟如何傷害消費者與傷害社會, 這才是重點; 討論比爾蓋茲的私德, 或是在他其他方面的善行表現裡雞蛋裡挑骨頭, 只會把焦點從公共議題轉向人身攻擊, 對社會沒有幫助。 經過這次的資料搜尋, 我彷彿戴上了 3D 眼鏡, 終於驚醒過來: 原來繞了一大圈, 比爾蓋茲的慈善基金會, 還是圍繞著智慧財產權的主軸, 還是用同於微軟的那一套 竊取注意力﹑ 詐騙大眾 的方式在運作。 只不過是換了個場景, 換了一些道具, 改用「無子基因」 取代 DRM 以落實智財權保護; 改用 NPO/NGO 取代媒體與教授以博取社會大眾的注意力與信任而已。
如果有人像微軟收買媒體那樣 (見上述連結) 收買自由時報而做出那篇 「疫苗」 報導 ; 如果基金會捐錢研發疫苗, 著眼點是未來的智財營收, 而不是利益社會, 我一點也不會訝異。 不過這兩個假說, 到目前為止都沒看到證據, 所以我們別亂說話。 更有可能也更可怕的是, 就像 「大學自殘」 與 「瀏覽器宗教狂熱」 裡面的大學資訊教授與電算中心人員一樣, 自由時報其實並沒有收誰的錢, 並沒有 「出賣」 道德良知與專業。
他們很可能沒收一毛錢, 就已經心甘情願地成為充滿爭議基金會的行銷宣傳工具, 因為他們沒戴上智財眼鏡, 看不到立體的圖像。 他們真心誠意地相信那完全是比爾蓋茲的一片美意。
Comments
"但是基金會卻選擇了 以百倍於贊助適當科技的力量, 來贊助基因研究。"
荒謬的說法。沒有任何研究有更高的優先權,funding與否本來就是看贊助者爽不爽而已。
關於藥品專利,現在國民黨在立法院佔絕對多數,可以直接立/修法讓藥品不能有專利!
這樣台灣就可以生產各式各樣的藥品來嘉惠窮人、健保支出也更省了。
健保支出不是窮人用掉的.
當然。 如果大藥廠要捐錢給媒體談論打疫苗的重要性, 那也是他們的權利。 如果武器販子要捐錢給大學發展核武器, 那也是他們的權利。
「這些捐贈的動機, 到底是利他還是利己? 如果兩者衝突, 這些善心人士到底選擇犧牲何者?」 如何詮釋這些 "捐贈", 是社會大眾的權利。 本文的目的只是在提醒大眾別被欺騙而已, 不是要促成 "大善人" 們改變他們的行為。
This post's comment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