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陳鍾誠教授震撼彈的餘波: 也談學術界 「獨尊論文」 的瘋氣
By HUNG Chao-Kuei on Sunday, March 6 2011, 18:38 - Permalink
今日的學術界, 萬般皆下品, 唯有論文高。 很多人不能認同這個價值觀。 金門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系助理教授寫了兩篇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公開信, 認為李教授應該為這個 「以研究論文為升等依據的風氣」 負責, 應該學習周處跳出來除三害。 這兩篇文章引起許多部落客回應。
一、 部落客回應
MMDays 「我看李家同的是與非」 最後的結論: 「陳老師的兩封信, 是自己被 “獨尊論文” 這個假議題絆住了. 真正的問題, 應該是 “如何培養學生實作的能力”. 我相信這才是陳老師真正想要討論的問題, 論文審查和出版的體制, 跟這個問題並不具有太大的關聯性, 也並非與 “學生喪失實作能力” 為因果關係.」 MMDays 大的這篇文章一如以往許多文章, 很有趣也很深入, 我個人很喜歡; 不過結論的部分我的看法不同。 我認為在陳老師的兩封信裡面, 並不是 「如何培養學生實作的能力」 被 「獨尊論文」 這個議題絆住, 而是 「獨尊論文」 被 「李教授要負責」 這個議題絆住。 這造成 MMDays 大把回應的重點 (包含文章標題) 放到李教授; 我因此而沒機會讀到他對 「獨尊論文」 的看法, 感到有些失望。 所以接下來我也盡量避免針對任何一位特定的大人物, 以免自己的立論重點 (「"獨尊論文" 大有問題」) 也被絆住, 誤導讀者。
曾小兔在
「論文無罪、研究有理」 文中回應, 認為
「問題的核心不在於獨尊論文,而在於獨尊SCI
所看上的論文,讓 [不能幫助升等、校系評鑑的研究] 無法獲得青睞,
真正重要、關係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研究乏人問津,
於是論文產量雖豐,卻無足輕重。」
換句話說, 曾小兔也同意 「獨尊 SCI 」 有問題, 但認為 「獨尊論文」 並不是太大的問題。
可惜陳老師想傳遞的訊息好像並沒有真的傳進曾小兔的腦海當中。
曾小兔強調: 「論文本身是無罪的。」 但是陳老師並沒有說 「論文不好、 研究不好」。
陳老師說的是: 「問題並不在論文不好,而是 (1) 大家都 (2) 只
做論文這件事, 不只不好,簡直就是糟糕透頂了。」
(強調與數字是我加的)
換個場景更容易了解: 如果有一個社會 (1) 大家都 (2) 只 吃海帶
不吃別的食物, 然後甲跳出來質疑這個 獨 吃海帶的
信仰 風氣, 乙卻反駁: 「海帶很營養、 很重要; 海帶無罪」
顯然這裡的溝通出了一些問題。 (拿自己愛吃的海帶來作例子 :D )
順便一提, 「無罪」 一文中又提到: 「反觀西方的科學,微積分、電磁學、相對論, 那樣不是論文記載?透過這些前人留下的記錄,後進的學者, 就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而毋須再次從造輪子開始緩步推進。」 是不是皆由論文記載這點我不太確定; 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這個觀念我很認同 -- 這就是自由軟體透明化與共創共享的概念。 我比較好奇的是: 對於 DRM 領域的學術論文, 曾小兔 (以及李教授) 不知有何評論? 我的意思是: 李教授認為 「大家都看不見 世界就很安全」 跟曾小兔說的 「留下記錄, 嘉惠後進學者」 似乎有些矛盾, 跟學術論文的根本 -- 「公開發表、 同儕審查」 的精神, 似乎也有些矛盾; 反而跟 「見不得人的 DRM 演算法」 比較接近。 那麼, DRM 領域的論文到底算不算學術論文? 如果算, 那麼 「公開、 同儕審查」 算什麼? 如果不算, 那麼收錄 DRM 演算法論文的 SCI 期刊算什麼? DRM 是目前當紅的 「數位內容產業」 與 「電子書」 所不得不談的重要議題; 但是這個極為刺眼的矛盾, 在學術界 -- 特別是在演算法領域 -- 卻聽不見任何的質疑與批判聲,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獨尊論文」 的風氣, 有沒有讓學術界失去獨立思考能力、 讓學術界遠離社會、 讓學術界停止替社會服務? 這些問題不談也就罷了。 「公開發表、 同儕審查」 是學術研究的地基磐石。 「獨尊論文」 的學術界, 對於 危及自身存在正當性 的 DRM 領域 「見不得人」 的風氣, 沒有一絲絲反省的聲音, 那麼 「獨尊論文」 的風氣, 有沒有讓所有的學者 -- 特別是資訊學者, 特別是演算法學者 -- 失去邏輯思考的能力、 失去最基本的自身安全意識?
獨尊論文, 對社會到底有沒有傷害?
回到主題。 自由軟體 Sikuli 作者 vgod 則撰寫
「做研究與寫論文」 一文, 以他自己在 MIT 求學的經驗闡述:
寫論文還是很重要的。
「像MIT這種強調”Mind &
Hand”(手腦並用)的地方,很多教授都有很強的實作能力,
但他們一手寫程式,另一隻手還是寫論文,
因為他們知道這樣才能得到務實的經驗,
而同時也能把這些貢獻和想法用最有效的方法傳播出去。」
vgod 講的也都很有道理 -- 對於 出類拔粹的頂尖高手
而言很有參考價值; 但還是沒抓到陳老師的那一句重點:
「問題並不在論文不好, 而是 (1) 大家都 (2) 只
做論文這件事, 不只不好,簡直就是糟糕透頂了。」
vgod 提到 Richard M. Stallman (我的偶像) 也寫論文,
這就好像是在 「大家只吃海帶」 的例子裡面提到
「某位知名人士也是吃海帶照樣很健康啊」 一樣沒有說服力。
沒錯, 他也吃海帶; 但他吃更多其他東西。
事實上 RMS 的例子, 更突顯了 「只吃海帶」
「獨尊論文」 這個宗教信仰
這個學術風氣與社會的真實需求有多麼脫節。
RMS 的少數幾篇學術論文, 並沒有替他帶來學術地位;
反而是他所從事的社會運動, 替他帶來了崇高的社會地位。
對於出類拔粹的頂尖電腦高手而言, MIT 高材生 vgod 的建議很中肯; 但對於人生精力有限的 絕大多數大學教授 而言, 那些建議與現實生活的距離非常遙遠。 RMS 並不在學術界就業, 所以他可以帥氣地選擇放棄 長期 投身撰寫論文, 改而將精力投入真正有益於社會的自由軟體運動。 正因為 RMS 不把學術論文當做重點, 所以這個世界少了一位因學術論文而出名的教授, 所以我們才得以慶幸這個世界多了一位因為貢獻社會而出名的社會運動者。 但是在 「獨尊論文」 的今日臺灣, 少有學者有勇氣把 「貢獻社會」 擺在 「寫論文」 之前。 「不寫論文就無法升等」 還無所謂; 對於年輕的助理教授而言, 現在是 「不寫論文就無法生存」。 (格主很慶幸自己是 「就算不升等也不會丟掉工作」 的萬年副教授; 如果不是, 我也不敢猛寫部落格。) 從事公民新聞的輔大新聞傳播系 陳順孝老師、 從事環保運動的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 杜文苓老師、 還有 「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 這本新書當中的多位作者, 這些人既在學術界生存, 但又希望做一些真正貢獻社會的事。 不幸的是, 他們面臨一個困境。 中研院社會所蕭新煌所長在書的序言當中這麼說:
另一點有趣的現象是,前四本書的大量作者群中,當年不少是「既學術,也實踐」的類型, 而這本書的作者群卻感受到「想介入,卻力不從心」的困境, 這涉及時下學術界的績效審查制度對正在向上爬升的中、新生代學者的壓力和限制, 以致他們只能「純研究,淺參與」,這種「腦在心不在」 的研究性向跟當年用研究去投入的風格,恐怕有很大不同。 這對社運的發展和社運研究的提升,到底孰優孰劣,恐也是另一個值得思索的課題。
獨尊論文, 對社會到底有沒有傷害?
二、 數字績效第一、 不談社會責任的龍頭學術領域
陳老師的核心思想很重要; 但若他的文章並未成功地說服夠多人, 也許是因為 (1) 「以李教授為假想敵」 (2) 舉的例子不盡理想: 「舉例而言,在電腦產業當中,我們寫不出一個作業系統、做不出一顆 CPU...」。
先談第一點。 我也很同意: 李家同教授如果願意出面, 學術界將有機會開始反省 「獨尊論文」 的風氣; 不過從 「李教授可以有影響力」 到 「李教授請承認錯誤」, 這之間好像還有一段距離, 而這段距離可能也是造成資訊界許多大老對於這塊未加琢磨的和氏璧難以接受的原因。 有趣的是, 匿名嘲諷陳老師的網友 (例如 「公開信」 續篇第三則留言), 如果所言屬實, 那麼他們的頭銜/論文數/學術成就, 很可能都比陳老師的好看太多了; 但是他們卻反而不敢像學術地位較低的陳老師和幾位部落客一樣具名公開理性辯論, 恐怕更沒有勇氣像陳老師一樣如實保留反對意見。 我們這個 「獨尊論文」 的年代, 「頭銜/論文數/學術成就」 與 「具名公開理性辯論的能力勇氣」 之間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 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再談第二點。 陳老師所談的現象, 其實是整個學術界的嚴重問題, 而非僅有電機資訊領域特有的問題。 (請見上面中研院社會所蕭所長的話。) 但是到目前為止, google 上 「陳鍾誠 李家同」 前幾名文章的作者, 都是電機資訊科技專長人士。 是因為其他領域的學者不關心這個議題呢? 還是因為他們看到 「作業系統」 與 「CPU」 就不敢開口了呢? 一方面, 這可能說明了陳老師所舉的例子或許誤導了某些讀者, 讓回應者更掉入電機資訊領域為中心的思緒之井。 另一方面, 這也突顯了今日的電機資訊領域對社會的影響力有多麼強大 -- 就連學術文化風氣的問題, 都只因為談到一點電機資訊領域的專有名詞, 就讓其他領域的學者噤聲。 彷彿只有我們電機資訊人有資格討論 「"獨尊論文" 有沒有問題?」 一樣 -- 可怕的是, 這個現象可能 並不是任何電機資訊人如此高傲狂妄地自居, 而是社會整體對於電機資訊領域專家的莫名敬畏與自動臣服。
最不幸的是,
這一個 「聲勢折服群眾, 意見一言九鼎」 的電機資訊產業
(電機資訊學術領域? ok ok... 兩者有差嗎?)
卻是一個傷害社會至深、 沒有職業道德可言、
更不談社會責任的 邪惡產業 高績效學術領域。
當然, 我說 「傷害社會至深、 沒有職業道德、 不談社會責任」
並不是指每一個資訊人、 每一家資訊公司, 而是指無所不在
(ubiquitous 又是我們的術語 :D ) 、
沒有人有勇氣拿出道德良知來挑戰 的文化與風氣。
- 政府所有政策, 以我們的觀點為依歸 -- 例如 談論科技融入教育時, 政府採取的是資訊產業的產值觀點, 而不是教育觀點;
- 我們製作 遙控數位枷鎖, 拿人錢財, 卻與人興災;
- 我們大談 雲端運算, 卻只提產值, 不談隱私等等衍生問題;
- 大學電算中心急著盲目升級 Office, 一點也不 尊重 舊版的使用者;
- 但是對於影響進出雲端安全的基本交通工具 -- 瀏覽器 -- 這個最應該隨時升級的軟體, 卻又有著 近乎宗教狂熱的信仰, 堅持使用 安全漏洞百出的最舊版本;
- 我們 以愚民的方式污名化 P2P, 卻又對於真正傷害社會的 扭曲智財權觀念 避而不談;
- ...
如果只有少數電機資訊人對於我們所製造的傷害莫不關心, 那不是問題;
如果只剩少數電機資訊人對於我們所製造的傷害還有一點關心,
那也還剩下一點希望。
但是面對 電機資訊學術產業
電機資訊學術領域所共犯製造的這麼多問題,
卻沒有任何一位具有影響力的電機資訊大老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
從社會責任的角度發表意見...
難怪, 像是
「僱主與微軟的利益衝突時, 你維護誰的利益?」
這樣不必動腦筋就可以回答的問題,
對於一整個資訊學院的教授而言,
卻是一個令所有人無法啟齒參與討論的困難問題。
不過, 這些都不重要。 因為談這些問題, 無助於提升學術地位;
我們這個領域的 頂尖人才 任何人才,
都在忙著更重要的事 -- 寫 SCI 論文。
我們是數字績效第一、 論文產出最多的龍頭學術領域。
而其他學術領域, 也已經用集體沈默, 決定把學生的價值觀、
資訊社會的走向、 「獨尊論文」 的學術風氣,
交由我們這個龍頭領域來帶領。
只要電機資訊領域同心協力用
震耳欲聾的沈默與冷漠 說:
SCI 論文比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更重要,
那麼其他領域就沒有人敢反對。
呃, 也許有少數人敢反對, 例如撰寫 「既不能文,又不能武的頂尖大學」 的政大法律系廖元豪教授。 不過這些人對於大學走向的影響力, 顯然不如電機資訊領域的 SCI 論文專家。 請去問問任何一位大學校長: 「貴校的既有具體成就和未來努力方向, 比較接近廖教授的願景, 還是電機資訊領域 SCI 論文專家的願景?」 你就知道那一個價值觀才是龍頭。
獨尊論文, 對社會到底有沒有傷害?
三、 ZZZ 給 ZZZ 的一封私密信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裡面, 有一張很棒的圖, 把權力機構/論文型學者/期刊出版商三者之間所形成的共犯結構, 赤裸裸地攤在陽光下。 這張圖很值得學術界大家一起來討論; 我對它也有一些修正的意見; 不過現在姑且先只幫圖中左下角的黑色 loop (一個圖當中, 一個節點從自己指向自己的線) 舉出一個範例。 正好這幾天得知一件事。 電機資訊領域某位具有相當學術地位的教授, 寄一封 mail 給另一位電資資訊領域的教授 (想必不只給一位); 這信輾轉傳到我手中。 內容如下:
Dear ZZZ,
We will submit the ZZZ (期刊名稱) to be indexed by SCI and EI in ZZZ (日期). If it is successful, both your research team and my research team will get the benefit from this journal.
If there are enough citations, it will be indexed by SCI and EI.
Please also submit a paper to ZZZ.
Please inform your team members to cite the papers in this journal as follows:
(一串來自此期刊的論文列表, 恕刪)
大意是: 「請您的團隊引用我們團隊在我所主導期刊當中的文章, 這樣對大家都有好處。」 有趣吧?
獨尊論文, 對社會到底有沒有傷害?
四、 臺灣有沒有換裝完畢的良心學術大老?
陳老師有很好的論點; 可惜他可能不善於包裝, 所以讓部落客們遺漏了他最重要的論點: 「獨尊論文, 傷害社會」。 部落客們有理性的回應與討論, 其實也算令人興奮; 只是不知道學術界與社會, 會不會回應呢? 突想起了我最喜愛的小說裡面的一個小故事:
我有充份的理由相信那位小王子來的那顆行星是遊星B六一二號。 這顆遊星只在一九0九年, 被一位土耳其天文學家看見過一次。
那時候他在國際天文學會上提出一篇很長的報告說明他的發現。 但是由於他的服裝不入時, 大家都不相信他。 大人們就是這個樣子。
幸虧土爾其的獨裁者強迫他的子民穿上歐洲人的衣服, 否則就判他死刑 -- 這也拯救了遊星B六一二號的名聲。 一九二0年, 那位天文學家重新提出他的報告, 那時候, 他穿得高貴華麗, 這一來, 全世界都同意了他。
-- 聖˙修伯里, "小王子"
如果把 「穿著」 換成 「論文點數」, 那麼陳老師就像那一位土耳其天文學家一樣, 因為他的穿著有點抱歉 (相對於格主而言當然不會; 但是相對於匿名留言的學術先進而言, 他的穿著應該蠻抱歉的) 所以沒有重要人士認真看待他的文章 (還有那一張共犯結構圖)。 還有, 那位天文學家比較幸運的一點是: 因為他報告的內容和穿著沒有關係, 而且換一套服裝對他而言不是很大的挑戰, 所以他換裝之後, 大家總算就聽懂他在講什麼了。 陳老師所報告的內容卻又恰好是 「論 "獨尊穿著" 的傷害」, 所以他註定沒有辦法換一套讓大家信服的服裝。 這也是為什麼衣褸襤衫的格主從來就沒有陳老師的膽量寫一篇 「論 "獨尊穿著" 的傷害」 -- 他比我勇敢, 但我比他識相 :D 不過他的勇氣也鼓勵了我, 才會讓我寫了這篇一發不可收拾的文章。
要解開這個死結, 有兩種可能性: (1) 大眾 (包含非電機資訊領域的學術大老們) 突然敢站出來大聲說: 「我覺得你們這些衣冠楚楚的電機資訊學者們, 好像沒有在幫助社會, 甚至是在傷害社會耶?」 或者 (2) 有一位或幾位已經換裝完畢的電機資訊領域的良心學術大老 突然跳出來大聲說: 「其實我們應該給那些穿著躐蹋的學者一些生存的空間耶」。
陳老師之所以找上李教授, 就是因為大家 (包含陳老師以及我; 請見原文; 相信其他部落客也同意) 都相信李教授是電機資訊學界一位最顯眼的良心學術大老。 但其實良心這件事, 勉強不得, 也不是只有一位教授有資格。 李教授如果願意跳出來談這個問題, 我們當然很開心; 但李教授如果沒興趣, 那雖然令人失望, 也還不至於令人絕望。
最令人絕望的是: 如果電機資訊領域裡面, 竟然沒有任何一位 「已經換裝完畢」 的良心學術大老關心 「獨尊論文」 這件事對社會所造成的諸多深層傷害...
Comments
看來台灣一窩"瘋"的 "瘋氣" 也席捲了學術殿堂, :-)
我想起一個有關愛因斯坦的小故事。愛因斯坦不修邊幅有有名的,在成名前就有人勸他注意形象,他回答:「我只是個小人物。」後來成為大師了,仍是我行我素,還是有人勸他:「注意一下形象吧,你現在已不是小人物了!」結果愛氏回答:「我是大人物!」。
所以,能不能讓別人信服,在於你有沒有料。
現在的大學教授,有沒有真材實料?當然,任何制度都有給人取巧的問題,但總比沒有制度好。
陳教授希望改善這種有為而為的問題(其實這是社會問題),如陳教授或格主您能提出改革方案給【大老】們參考嗎?
這篇文章讓 kntt 想到最近流行的「孔子」和「四書」,學術界好像認為在研究室和課堂裏才有學術和道德.分數高的人的道德高? kntt 不知道鼓勵大學寫論文會不會讓我們多幾位諾貝爾奬得主? 但是說到社會議題,批判和質疑違反謙虛的傳統文化,還有擋人財路的嫌疑.政ㄓㄥˋ府ㄎㄜˋ應該會很高興高級知識份子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沒空上街頭.(kntt 好像常常看到社大的教授上電視談環保)
說到瘋氣 kntt 推薦:「中天爆薯拳」
http://www.ctitv.com.tw/news_video_...
大學搶爭百大? 大前研一:落伍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
在台灣良心一斤值多少 ? 寫一堆 papers 秤起來還有一些重量 , :-)
不過,Prof. Chen 寫的"系統程式"一書,是我看過台灣坊間書局具實作範例的系統程式書籍,如 a little Virtual machine , compiler's front end , linker , assembler ,...的實作,都有詳細的程式碼說明, 對於"有心"了解系統程式實做的人,是不錯的參考書籍(相較於一些國外的標準教課書).
同意。 我們質疑的不是 「論文計點會出問題」, 而是 「只看 論文計點」 扼殺其他所有可能性。
就像大學招生, 從過去的單一考試變成今天的多元入學一樣, 大學教授的評鑑與升等應該也可以開放一部分比例, 用非量化的方式讓不同屬性的人出頭, 社會才會多元化, 教授貢獻社會的其他各種可能性才不會消失。 會不會出現人情教授、 不夠客觀? 一定會; 但總比目前扼殺其他所有社會貢獻的狀況要好一些吧。
「馬教授」隨堂考 國光石化難倒大學生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
:「馬總統昨天對學生演說時,鼓勵學生在念書、參加社團、交男女朋友之外,也要多關懷社會。」
This post's comment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