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小筆電改變商業模式
By HUNG Chao-Kuei on Tuesday, January 27 2009, 21:25 - Permalink
New York Times 的這一篇: "$200 Laptops Break a Business Model" 從信用危機談起, 提到輕薄便宜的小筆電因而竄起, 和微軟 Steve Ballmer 對自己公司商業模式的憂心, 及自由軟體新興公司的崛起。 我認為小筆電只是表象; 自由軟體固然是小筆電 (及其他現象) 背後的重要動力之一; 但更全面地來看, [與智財權觀念完全相反的] attention economy 這個新經濟模式, 更值得我們注意。
* * * * *
鑑往知來: 報導中提到 dot com 熱潮拉下 Sun 與 AOL, 卻同時造就了 google 等等新的公司; 更早以前 1990 年代讓 IBM 失勢的經濟蕭條也正好促成了微軟, Compaq, Dell 等等公司的崛起。 澳地利經濟學家 Joseph Schumpeter 說 "ceative destruction" 是資本主義的活血 - 公司起起落落之間, 釋放創新的力量, 經濟因而更健康。 這波經濟衰退亦然。 紐約時報第一個點名的輸家是微軟; 贏家是自由軟體相關公司。 其他的贏家還有雲端運算, VOIP, netbook, ...。 [請注意: 上述每一項都把軟體當作是它的 "成本" 而不是 "商品", 也因此上述每一項都可受惠於 "改用自由軟體" 的策略] 許多面對節流需求的中小企業捨棄微軟的 office 及 Oracle 的資料庫, 改用 google 文件等等替代品。 一位執行長說: "我想 80% 的新科技公司及中小企業都跟我們一樣" 就業市場對自由軟體資料庫 mysql 的需求極高。 Linux 無所不在, 出現於各種嵌入式系統當中。
大學時我的經濟學破破的; 不過後來因為長年使用自由軟體, 對於 「軟體自由化如何改變商業模式」 有一些心得, 在 1999 年就已提出一些 預言。 現在更要呼籲讀者: 若您關心資訊自由化將帶來的商業模式變化, 請 擺脫過時的智財權觀念 多讀 注意力經濟 的相關文章。 自由軟體只是驅動 attention economy 新興趨勢的一個例子; 後面還很多。 網路不只讓自由軟體興起, 也讓圖/文/影/音等等的資訊自由化。 資訊及創造資訊的工具自由化之後, 任何人皆可參與創作, 資訊更加爆炸而不再是稀有財。 注意力才是稀有財。 中南美洲及南非這些新興國家, 全面性地採用自由軟體之後, 他們的民眾會在潛移默化之中, 體認這種模式, 並找到新的應用。 臺灣已被 (且仍在繼續被) 片面不完整且過時的智財權觀念洗腦太深; 我們需要多一些文章及講師談論這個新的商業模式, 不然國民會失去很多想像力, 集體鑽入 [與未來趨勢背道而馳的] 牛角尖, 把新的商業機會都讓給這些國家。
順便自我推銷一下: 現在自由軟體議題, 已經有 很多講師 了。 請改 推薦我去 「智財權種子講師研習」 的場合演講 吧! 臺灣迫切需要把 「注意力」 轉向更符合網路趨勢的 「經濟」 模式。
Comments
hi, Joseph Schumpeter是奧地利的經濟學家, 不是澳洲的喔。
This post's comment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