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貧民區的牆洞電腦
By HUNG Chao-Kuei on Monday, October 26 2009, 21:49 - Permalink
前幾天跟外國朋友聊天聽到的故事; 上網搜尋, 找到 「牆洞幫」﹑ "India: Hole-in-the-Wall", "Kids-Eye View: Looking through the Hole in the Wall" 等文章。 在印度貧民區牆上鑿一個大洞, 裝一部電腦, 讓小朋友自由玩耍。 沒人教他們; 他們的英文也不好; 自己嘗試互相學習, 很快地都學會上網等等令大人感到訝異的事。 在多處實驗, 履試不爽。 打破階級與性別歧視。
臺灣的軟硬體已經很棒; 現在對我們最有幫助的, 可能不是更快更炫麗的技術, 而是對於資訊科技的 社會觀點。
Comments
在透過Try &Error 模式的學習這方面,小孩的能力可能遠比大人強。也許是因為大人太容易將自己侷限住,而不願意用更多方法去嘗試,直到行得通為止。
不過在下好奇牆洞電腦是GUI ,還是CLI ,
如果是後者,我會感到非常訝異。因為使用CLI 需要如基本指令等背景知識。
---------------------------------------------
這個故事之外,數位化資訊的極低流通費用,也給學術界帶來革命。
幾年前,一班印度高中生透過學術Preprint 進行學習及研究,最後做出相當水準的論文。這件事給全球物理學界帶來很大震撼(台灣例外)。
資訊產品真正普及的時間應該還不夠長,隨著時間經過,其對社會的影響力會更大,改變我們熟知的制度。個人以為這和數位資訊降低地理隔閡有密切關係。像麥克魯漢講的一樣,內容之外,媒體形式本身塑造了人事關連和人類行為模式,影響社會、文化進行變遷。
補充1樓
該班高中生,學校處於印度的偏遠地區。
--------------------------------------------------
在近代以前,不存在以學校為主的教育體系。以學校為中心的教育,形成在工業革命後的社會。
資訊革命也許會讓我們重新考慮學校制度的意義,以及它是否仍然適合於現在的社會。如果不適合,甚麼樣的教育模式可以取代?
「牆洞幫」故事的另一個寓意,可能是學校教育本身,限制了學齡孩童的對電腦的使用方式。
學校教育本身,是否會讓人誤以為只有學校形式的授課才是學習,而其他形式的學習都不算學習?
為何台灣中小學校教室中的電腦,在學生自由使用時,絕大多數的用途都是拿來玩遊戲?
(雲端技術興起,現在的學生也很趕得上潮流,以前完單機版小遊戲,現在玩以網頁為基礎的遊戲)
台灣是軟體侏儒,這是不爭的事情。若仔細研究原因,一堆利益不迴避影響著該有的軟體發展策略。
Engadget:抹平數位落差的部落格行動車胖卡 PunCar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8/06...
社會對於資訊有不同的觀點和行動。
下次格主跟外國朋友聊天記得聊這個新聞:自由電子報 補習班治恐懼 要學生吞火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
相信格主的外國朋友會感到不可思議。
「大家被罰起立、蹲下一千下。」海豹部隊(United States Navy Sea, Air and Land,SEAL)可以考慮到臺灣的中小學募兵。
This post's comments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