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尾有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請找一整片空白處依題號順序列出你的答案。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錯位 (沒有按照順序) 的答案會扣分。
有一個文字檔 f_input 長得像這樣:
[ ... { "name": "興大美村路口", "pos": [ 120.67201, 24.122014 ] }, { "name": "中興大學(興大路)", "pos": [ 120.675855, 24.123977 ] }, { "name": "國光國小", "pos": [ 120.67943511593406, 24.125939144278288 ] } ... ]
它屬於 (A) 類型的檔案, 其中
{ "name": "興大美村路口", "pos": ... }
這種有鍵有值的資料結構稱為 (B),
而 [ 120.67201, 24.122014 ]
這種
[一大串資料放在一大袋、 以門牌號碼的方式存取] 的資料結構稱為 (C)。
這個指令: zq -j 'over this | [name,pos[0],pos[1]]' f_input | perl -pe 's/[\[\]"]//g' > f_output
可以把上述檔案轉成另一個檔案 f_output。
命令列上的 "|" 這個符號稱為 (D), 它的意義是:
把前一個指令的輸出變成下一個指令的輸入。
命令列上的 ">" 這個符號稱為 (E), 它的意義是:
原本要印到螢幕上的指令輸出, 改存入檔案。
至於 s/[\[\]"]//g
是一種稱為 (F) 的語法,
在搜尋字串以及代換字串時特別好用,
一句話可以抵過一二十列的程式碼。
新的檔案內容類似這樣:
... 興大美村路口,120.67201,24.122014 中興大學(興大路),120.675855,24.123977 國光國小,120.67943511593406,24.125939144278288 ...
這屬於 (G) 類型的檔案, 有三個 (H) (站名、經度、緯度) 以及很多 (I) (跟原來有幾筆資料的數目相同)。 用 excel 可以開啟這種檔案, 但是開啟時有可能需要指定它的 (J), 因為原本各國各自使用的專屬 (J) (例如台灣的 big5、 日本 shift jis、 中國 gb2312 等等) 到了二十世紀尾聲開始, 逐漸被全球通用的 (K) 所取代; 但是正體中文版 windows 還是繼續使用 big5。
* * * * *
* * * * *
「反駁錯假訊息所需要的力氣遠遠超過製造錯假訊息。」 這個現象稱為 (O)。 如果按照 「是否為真實?」 以及 「是否帶著惡意製造傷害?」 來分類, 錯假訊息可以分為三大類:
在美國, 媒體偏頗甚至經常造假的問題也很嚴重。 Ad Fontes Media 製作了一張 (T) 以 (政治光譜的) 左右為橫軸、 報導的真實性為縱軸的圖, 將許多知名媒體或網站置於圖上, 讓閱聽者更了解自己習慣吸收資訊來源的屬性與可信度。
為避免被帶風向, 甚至成為假新聞的韭菜, 閱聽者應該要更謹慎思考與觀察 (1) 作者/網紅的動機 (2) 自己的情緒。 (U) 類型的文章或影片 (例如台灣的 「報導者」、 美國的 404 media 等等) 也很值得多花時間用心閱聽, 因為這類文章或影片需要花較長的時間 (幾週甚至幾年) 去深入探討與採訪, 或許會比較無趣 (因為較少煽情的情緒調味料) 但經常都是記者費盡心血的用心作品。
文章或影片如果對一些尚未證實的事提出猜想/臆測/假說, 並且作者/網紅有明白表示這是猜想/臆測/假說 並不是完全不能相信, 但是應該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而且用 (V) 去檢測: 有沒有更簡單、更少的假設可以解說相同的已知事實?
另外, 在討論甲與乙兩件事情之間有無關聯時, 統計數據通常只能夠提供 (W) 的估計, 也就是說: 「甲與乙是否經常同時發生?」 但是新聞媒體, 甚至科學家, 有時卻會把它過度解讀為 (X), 也就是說: 「甲造成了乙的發生」。